top of page
Search

「我鍾意點教就點教,I teach it my way!」?

  • missylienglish
  • Mar 23, 2022
  • 3 min read

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通常都很清楚怎麼安排課堂、採用什麼教學材料、怎樣安排課堂互動的先後次序、能夠有效控制課堂秩序,但究竟一節課下來,是不是真的effective呢?學生是否真的有效掌握課堂的學習重點呢?還是流水式作業?匆匆把今節課堂計畫好要完成的「任務」,老師們自己感覺良好,最後交待好功課就下課呢?究竟老師教學需要採用某些教學法作為教學基礎嗎?還是憑著經驗之談,把六、七十分鐘的一節課上完就完事?


作為一個英文老師,我經常都思考究竟不同的教學法背後的empirical evidence是什麼?是否真的能夠apply到真實的課堂中?還是都是學者們在象牙塔裡面紙上談兵、理想化的理論?究竟什麼教學法是真的有效促進語言的獲得?最近又再多次接觸到任務教學法(Task-based learning),所以想淺談任務教學法(Task-based Language Learning)以及反思自己課堂的「任務」。


無論是在師訓課程中,還是應用語言學碩士課堂所討論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,「任務式教學法」也是常見的一個字詞(term)。這種教學法在英語教學的研究上十分受關注,因為它能夠讓學生在課堂裡進行不同的學習任務,提供機會給學生在任務中進行有效的溝通,增加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,以及透過每一個老師carefully-designed和structured的「任務」掌握到語言在不同語境(context)中的實際應用。這種教學法不再像傳統課堂般,採用單一的教學模式,只有老師單向式(one-way)的講解,或者是機械式的操練(mechanical output practice)(學生們當然覺得乏味又無聊),那到底什麼是一個「任務 task」呢?這個教學法是否可以成功應用到中小學生的課堂裡?


一個「語言任務」(Language Task) 並不只是一個語言練習(language practice), 學生在一個語言任務中有表達自己意見、理解別人的說話、溝通、商討的機會,through these,在第二語言習得(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) 的學說的角度來說,學生可以有效地透過有意義的(meaningful)、又具有互動性(interactive)的任務中獲得有意義的input,有效在given的語境裡使用真實(authentic)的語言,從而促進語言的習得,但mind you,都只是促進而已,因為有很多其他的factors影響著語言的習得。


「任務教學法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在於「任務」,必須要提供學生能夠理解(comprehsnible)和有意義(meaningful)的input。這些input可以是口語(verbal)上,都可以是文字上的(written)。所以,要讓任務教學法有效地在課堂裡應用出來,很多時候都依賴老師在「課堂任務」的設計和「任務」的安排,例如sequencing of events。而問題就在這裡了,很多的教材都是出版社編寫的,學校又很少校本教材、更加不要說是班本教材(因為很depends on老師的實力,academic上的能力,不是課堂秩序或者教學的技巧),所以其實老師在設計「課堂任務」所使用的教材的選擇方面很少話語權,再加上課程的編排並不是班本的,很多時候導致追趕課程,而無法engage學生參與到不同的「學習任務」裡面。


當然,有人會argue,老師可以自己根據不同的教材,而設計「學習任務」,但這就回到一直都煩擾著我的問題,究竟如何在緊迫的課程中,安排合適的學習任務呢?老師既要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、又要tailor-made「學習任務」、又要sequence學習任務in a way that is conducive to學生學習的進程,,,所以其實真的是很困難的。香港的教育制度一向都是填鴨式的教育制度,究竟什麼時候才可以有一個改變,是有這個空間讓老師take up more freedom去安排自己學生在課堂的「學習任務」;或者,有否更有效的方法提升老師在設計「學習任務」的能力,保證課堂質素和有效性?


I guess these questions are yet to be answered.

ree

ree


 
 
 

Comments


Post: Blog2_Post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
©2022 by Missy Li English Corner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