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為何要寫作?如何教寫作?

  • missylienglish
  • Mar 30, 2022
  • 3 min read

小朋友從小開始便接受寫作的訓練,從作短句到寫一篇文章,經過這麼多年的沉浸和練習,卻為什麼總寫不好?總是達不到老師的要求?寫作其實一個很困難的任務,要言之有物、文法準確、語句符合邏輯,這些全部都不是簡單的任務。


從小開始英文寫作便是專注於文法的練習,老師要求你造句,然後把學過的句式照辦煮碗寫幾次,但這就代表掌握了寫作嗎?很多的老師在教寫作時都會提供prewriting task,這就是一個scaffolding task,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、討論寫作的文體、作者的角色、閱讀的對象、寫作的目的等等,這都是審題時需要留意的重點,另外都會提供一列表的句式或者生字讓學生參考。

ree

而在師訓課程中,其中一個有關寫作的討又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是「寫作的二分法(Dichotomy)」,究竟「寫作是一個手段 (Writing as a means)」還是「寫作是一個產物 (Writing as an end)」。這兩個概念很重要,因為老師對寫作的看法會直接影響怎樣教學生寫作。


在師訓課程中,前者是被推舉的,而後者是不被推崇的。原因是後者著重學生的產出物(product)、著重於學生的語言是否用的正確(form- and accuracy-focused)、要求學生複製(reproduce)範文的語言、要寫出沒有文法或者語言上的錯誤的文章(error-free language production),反而不重視內容(content),所以導致有些學生的文章看似很言之有理、措辭華麗、結構精準,但其實根本言之無物,看完也不知道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。



而前者,「寫作作為一個手段」更為重要是因為更加著重於學生在ideas上的表達,究竟是否有清晰的中心思想,而language aspect只是輔助你表達思想的技巧。其中有一句關於寫作的目的我是

頗認同的:


「寫作的目的,理論上,是為了表達想法,是為了傳遞信息給讀者。所以,想法本身應該作為寫作本身最重要的範疇。」

“The purpose of writing, in principle, is the expression of ideas, the conveying of a message to the reader; so the ideas themselves should arguably be seen a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writing.’ (Ur, 2012, p.163)


如果認同這個說法的老師應該都會認同「Process-oriented Approach」這個教學法,這個教學法的重點,就如其名稱,著重於process、寫作的過程,著重於學生的想法和如何有效地表達學生所想,所以老師應該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提供有效的回應,在不同的過程中提供協助、包括了



1) 語言上的輔助 (Linguistic Scaffolding) ,例如提供有關與寫作主題有關的用字、句式、文法;

2) 概念上的輔助 (Non-linguistic Scaffolding/Conceptual Scaffolding),例如是寫作的對象是誰?(audience awareness)、內容的組織(organization of ideas)等;


所以為什麼一份pre-writing task/worksheet是這樣的重要了。而很多時候,都是由老師自己設計這份工作紙,而這個時候,老師對寫作的想法或者belief就很重要了,究竟老師是認同「writing as a means」還是「writing as an end」呢?這就對工作紙的設計有很大的影響,如果是後者,老師大不了可以從考評局上的sample level 5 範文copy and paste到工作紙上,叫學生直接模仿就可以了(當然有時候這是必要的,尤其是操練某些巨型、或者為了在公開試取得好成績);而更理想的做法,就是從小培養小朋友寫作的思考能力,再加以培訓表達的能力,而表達的能力就由文字的運用(mastery of language skills) 和 想法的組織 (organization of ideas)組合而成。



如果每個家長、老師、甚至學生本身可以多思考如何表達自己就好了,這也回歸到本文的題目,「為什麼要寫作?」這是因為我希望可以透過寫作釐清自己的思緒;以及透過寫作、透過output 內化自己學到的知識和訊息。


我想這個能力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尤為重要了。

ree


 
 
 

Comments


Post: Blog2_Post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
©2022 by Missy Li English Corner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