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看電影、聽音樂、聽podcasts有助學語言嗎?

  • missylienglish
  • Apr 9, 2022
  • 3 min read

經常有同學問我:「老師,我自己回家看了很多英文電影,聽了很多英文歌,為什麼我的英文水平沒有進步?考試的時候還是聽不懂?」究竟看電影、聽音樂、聽新聞報告、聽podcast有助語言學習嗎?為什麼我的英文毫無進步?考試的時候仍然是在聆聽考試的時候一頭霧水?


今天想以語言學的角度解答這三條問題。


1) 究竟電影和音樂能夠幫助我們學英文嗎?

先把這個萬用的答案搬出來:It depends。 其中一個著名的第二語言習得學說教授Stephen Krashen在1985年提出了輸入假說(Input Hypothesis),這個理論主張語言學習者需要使用比自己程度難一點的學習材料,那就是「i+1」的理論。這個理論強調語言習得(acquisition)和學習(learning)的分別。前者是一個unconscious的process,學習者的腦袋中無意識的過程;而後者是conscious、花費力氣去獲得知識的過程。如果你的英文水平已經達到了能聽得懂60%的對話內容,知道電影的情節,那當然對你的聆聽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提升。英文能力弱的同學,輔以字幕的幫助還有畫面的表達,相信或多或少也有助觀眾理解電影的表達。因為某程度上來說,這些是能夠被理解的輸入(comprehensible input),但這並不代表學生的語言能力有所進步,因為電影和音樂的Input只能夠給予學習者真實的(authentic)和在語境下使用的(contextualized)的語言材料,學生並不能夠內化(internalize)其聽到和看到的內容。這就跟上課時候聽課一樣,單方面接受資訊,但是否完全沒用呢?不是的,電影和音樂的好處是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語言使用,也可以學習演員念對白時的口音、抑揚頓挫、腔調語氣,這些當然不是看了一兩部電影就可以幫你口語達到母語水平,而是透過日積月累的浸淫所致的。


2)為什麼我的英文水平沒有進步?

這就要問自己,究竟用對了方法嗎?學習的材料everywhere,電影和音樂當然也是學習材料的例子。 但同上,要英文進步,並不是一味接受資訊,更重要的是內化學習材料,真正的下意識地去學習(而這某程度上是痛苦的)。如果想學習(learning)的效果更好,可以練習shadowing,概念就是你跟著講者同步說話,跟以「播放-停頓-重讀」這種模式訓練口說不同,shadowing就好像現場翻譯工作者般,同步接受、思考、表達,是一項十分具挑戰性的學習任務,學生不單可以訓練自己的發音(pronunciation)、抑揚頓挫(intonation)、也可以訓練整體發言的流暢度,提高整體的英文說話能力。


3)考試的時候為什麼還是聽不懂?

聽不懂的原因有很多:字詞不懂拼寫、對話者語速太快、我的答案不是答案、欠缺考試技巧等,但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學生沒有predict答案這個能力,雖然很多聆聽考試會提供時間讓考試熟悉題目,但是很多學生只是圈起重點,然後就等聆聽播放。聆聽其實是active的skills,不是passive地接收資訊,學生應該具備predict answers的能力,根據聆聽的主題(例如是food, travel, family issues, internet crime, relationship)、考核的題型(fill-in-the-forms, questionnaire, short questions, interview),估計答案的類型(number, email address,home address, names, proper nouns, short answers)。除此之外,平時就應該多接觸不同主題的生字,考試的時候才能派上用場,不會聽到,但不懂拼寫。


所以,看電影、聽音樂究竟和英文好不好有無關係,其實depends on 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否正確,如果learning doesn’t take place,我只能說有助提高學習興趣,但不是真正的學習。


ree


 
 
 

Comments


Post: Blog2_Post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
©2022 by Missy Li English Corner

bottom of page